精彩小说尽在全本小说网! 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全本小说网 > 古代言情 > 农家福女有系统_第十八章 教识字

第十八章 教识字

发表时间: 2024-08-14 02:31:55

满宝又把小伙伴们召集过来教他们识字,最先教的是家乡名字和各自姓名,还说不小心走丢或被人抢走了,也能知道家在哪,叫什么名字。

小钱氏道:“这法子是不错,赶紧让孩子们都记下来。”

何氏道:“大嫂,老五和老六都是半大小子了,谁还抢啊。”

“那可说不准,”小钱氏道:“万一就有狗胆包天抓人做苦力的呢?这样的事我小时候遇到过,是我家村里的两兄弟,都十八九岁了,上县城里找活儿,结果被人抓走了,后来弟弟逃回来都不成人形了,说被人关在石场里凿石,每天就一个馍,很多人被活活累死饿死了!”

满宝心里发吗毛,纠结起来:“五哥六哥,要不以后你们别去县城了。”

五郎六郎想到卖糖的丰厚利润,没舍得同意。

老周头笑笑道:“老二,明早你带老五老六走一趟,教教他们走路的规矩。”

满宝好奇道:“爹,走路还有规矩啊?”

“那是,明儿等你五哥回来了,让他告诉你。”

满宝期待不已。

几人第一次识字,满宝只教他们七里村三个字,小伙伴们没有出去玩耍,反而拿着棍条在地上比划识字,小钱氏三妯娌欣慰地笑着。

本想叫大丫二丫去洗碗,见她们学得认真,小钱氏拉着冯氏道:“算了,我们洗,让他们识字吧。”

白家,刘氏问善宝今天都学了什么。

善宝则说起县令之责来。

刘氏点点头,细细说了一遍什么是县令,县令要做什么。

白善宝听得认真,决定明日给满宝卖弄。刘氏见孙子听得认真,态度也越加温和。

白善宝又说起满宝说县令是坏人,多收入城费的事。

刘氏想了想,解释道:“县里修路要钱,维修堤坝要钱,兴修水利也要钱,傅县令要是给县里做了好事,增加入城费也没什么不对。”

这一点白善宝听懂了,做什么都要钱的。

他们孤儿寡母之所以搬到山里来,就是因为族里欺负他们,想吞并他家产业。

娘说那些产业都是要挣钱的,以后他读书考学、娶媳妇、当官通通都需要钱。

刘氏觉得这次他们来七里村是来对了。

虽然族学先生多,陇州资源也多,可孙子在族学里总被孤立,因此不肯认真听课,在学堂里调皮捣蛋打架斗殴,长久以往,不是学成纨绔子弟,就愤世嫉俗的俗人。

而这个山坳里却有庄先生这样的良师,又有满宝这样的益友,这是他们白家的运势。

刘氏招来儿媳道:“虽然我们和老七一家关系亲近,但既决定长住,就不好总借居他家,不若我们在村里买块地建个小别院搬过去,岂不自在?”

郑氏没什么意见。

善宝听闻,跑上去高兴道:“选近河边的,到时挖个大池塘,我要养乌龟。”

“你怎么还想养乌龟?”之前在老家,就为抢一只乌龟,善宝把二伯家的孙子给打破了头,为此婆婆可赔了不少礼,现在郑氏还心疼呢。

白善宝却很坚持:“就要养乌龟,养大了给祖母炖汤喝。”

刘氏知道孙子孝顺,笑道:“好好好,到时给你挖个池塘养乌龟。”

买地建房的事刘氏不好出面,必须得跟白老爷商量着来。

白善宝并不操心这些,反而拿出笔画自己想象中的院子,除他自己,没人看得懂,第二天更是喜滋滋地拿去给满宝看,告诉她这是他的新家。

满宝上下翻看半天没找对方向。

善宝解释道:“这样看,这是我房间,这是个秋千,这里挖个池塘,里面养乌龟,这只就是乌龟!”

满宝没见过乌龟:“乌龟能吃吗?”

“能,乌龟能长寿,把它养肥了给祖母炖汤喝,那样祖母也长命百岁了。”

满宝眼睛就一亮,““我娘总是生病,我也要养乌龟,让娘吃了乌龟长命百岁。”

乌龟很难得,白善宝又不好拒绝她,犹豫道:“等我的龟龟生宝宝,我把它的宝宝给你。”

满宝觉得不对:“要有两只乌龟才能生宝宝,一只公的,一只母的。”

“谁说的?”

“鸡和猪都是这样的,人也是这样的,”别看满宝年纪小,其实她懂得可多了,一一给他列举:“我家母鸡孵小鸡,我娘说只有和公鸡下的蛋才能生出小鸡。春天,大柱侄子为了让他家母猪生小猪,特意去隔壁村请了猪公过来和母猪成亲呢。人也要娶了媳妇才能生娃娃。”

“所以,你得买两只乌龟,一只公的一只母的,这样才能生宝宝,一年生一个,十年就十个了……”满宝数了数,自己都惊呆了:“那样我们就有很多乌龟了。”

白善宝觉得有理,决定晚上回去和母亲说。

满宝见他愿意听她建议,更加活跃,指着画作道:“池塘里除了养乌龟,还能种莲藕呢,莲藕夏天开的花很好看,莲子很好吃,莲藕也好吃。”

满宝兴奋起来:“要不我带你去挖莲藕吧,我去年去看过,已经会挖了。”

白善宝问:“我们不是说好今天去捉菜青虫吗?”

满宝不在意道:“以后再去呗,我们先去挖藕,莲藕比虫子好看多了。”

下学钟声一响,满宝带着善宝,指使着来接她的大头带她们去挖莲藕。

大头觉得小姑到底是孩子,她这么点个子去挖藕,那是挖藕呢还是埋自己呢?

不过一瞥旁边的善宝,觉得不能在小姑同学面前丢小姑的脸,于是道:“小姑,我们先回家拿锄头才能挖。”

三人兴致勃勃地回家取锄头,一旁观察的白二郎见他们走了另一个方向,不由抓耳挠腮:“跟上!他们只有他们三个人,我们比他们大,肯定打得过。”

于是白二郎三人拖着麻袋上前。

闽ICP备2024045899号-2

本站所有内容都已取得正版授权。版权声明 - 投稿声明 - 自审制度 - 免责声明